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新闻资讯>

专访夏顺华:未来海豚传媒一定会走向数字化

 出版人杂志   2025年09月19日

在童书出版行业深耕三十余载,65岁的海豚传媒创始人夏顺华,最近以一头显眼的白发和新开通的短视频账号“种树的老夏”,出现在行业和大众的视野。在少儿出版领域,虽然不乏试水短视频的出版机构,但是真正由企业掌舵人亲自入局运营IP的,并不多见。

夏顺华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人,海豚传媒也已不是传统意义的图书公司,海豚传媒的愿景是成为中国领先的儿童教育集团。至今,这家公司已经构建了儿童图书、数字学习、智能硬件、幼教装备四大儿童教育产业生态。

在采访中,夏顺华坦言,近几年做童书出版承受着巨大压力:优质内容突围艰难,渠道变革冲击传统模式,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一直支撑他坚持下去的,是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持续思考。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位教育产业工作者,一直关注着当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这种关切最终转化为短视频里真诚的分享。他相信,教育需要更多真正懂孩子的人来发声。

多年来,夏顺华一直是一位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怀揣教育理想的企业家,是一位拒绝浮躁、不愿对行业乱象妥协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位敢于直面问题、提出独立见解的行业思考者。

将正确的教育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出版人》:您进入出版行业已经30多年, 65岁的时候创立短视频账号“种树的老夏”,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IP,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情,您为何想要做这样一个短视频账号呢?

夏顺华:做短视频账号源于两个原因:公司内部尚未有人开展个人IP的孵化,我希望亲自做个尝试;更重要的是,我内心一直有一个强烈的驱动力: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相关新闻令人痛心,这些现象让我深感忧虑,也让我不断思考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我希望每个儿童都能健康成长。

我认为,唯有真正理解和尊重儿童发展规律,才能做好儿童教育,我们要避免陷入制造焦虑的误区。我的视频更多是面向家长的,希望以分享和交流的方式,陪伴更多父母一同成长,走向更理性、更从容的教育之路。这不仅关乎少儿教育,更是一种成人的自我学习和反思。我在这个年纪依然选择做这件事,是出于一份强烈的责任感,也期待与大家共同传递和实践更加科学、温暖的教育理念。

《出版人》:短视频账号为什么叫“种树的老夏”?在娱乐化短视频盛行的环境下,您坚持分享的底气是什么?您希望借此传递怎样的价值观?


夏顺华:“种树”这个意象寓意深远。教育就像种树,需要耐心等待,需要精心培育,不能急功近利。我的底气来自于我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来自于海豚传媒扎实的内容积淀,以及我们团队的专业素养。
我希望通过短视频传递“敬畏生命,尊重儿童”“精英教育,成功导向”的价值观,这也是海豚传媒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当前教育领域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发展规律。很多成年人还在用过去的观念来教育数字时代出生的孩子,这是不合适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犯错和成长的权利,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式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出版人》:您对短视频账号的定位是什么?是个人兴趣表达、企业品牌延伸,还是未来带货的潜在渠道?


夏顺华:我对短视频的定位很明确:是面向家长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我希望能让读者看到中国有这样一个老头,他几十年来一直深耕教育产业,让更多人看到一个出版人几十年来的坚持与追求。

我计划系统性地介绍海豚传媒多年来策划的万余种图书背后的故事和我对教育的观察。在中国出版领域,能够策划出如此规模图书的出版人并不多见。这是一种基于价值认同的分享,而非简单的商业推销。


“海豚传媒正在找差和补齐”

《出版人》:您如何看短视频这一渠道对海豚传媒带来的影响?


夏顺华:2023到2024年,海豚传媒错过了直播和短视频的发展红利,没有及时跟上节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出版机构都必须在技术革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同时,短视频渠道的兴起,也进一步凸显了图书行业内部长期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态。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下,不少优质童书甚至在亏本销售,这样的行业生态是不健康的。一个想要长远发展的童书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追求短期效益,而是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用心培养真正认可品牌、与我们有共同价值观的用户。

 

《出版人》: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图书短视频直播热退潮”“图书达人不卖书”现象?

夏顺华:这种现象是市场自然调节的结果。顶流主播资源已退出图书赛道,向其他领域转移,目前坚守图书赛道的更多是依赖此渠道谋生的中腰部主播。过度依赖资本投流和头部达人渠道的模式是难以持续的,图书行业亟待建立更健康的生态体系。

究其根本,是因为部分从业者追求所谓“投入少、回报快、见效早”的捷径,寄希望于通过单场直播或个别主播实现高销售业绩,从而快速完成年度指标。这种追求短期效益、局限于表面数据的经营思维,显然是不可取的。

当前市场环境固然充满挑战,但越是面临压力,我们越应该避免陷入单纯“割韭菜”的短视行为,不能仅仅关注短期收益。

 

《出版人》:在整个公司层面,进入短视频领域这项业务,您是怎么思考的?


夏顺华:进入短视频领域,是海豚传媒找差和补齐的重要举措。除了我个人的账号运营,海豚传媒整个大盘的短视频和直播业务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我们仍然会将此作为弥补市场差距、恢复应有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但最重要的是,我认为出版业需要突破传统边界,向数字化转型。未来我们的方向很明确,就是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现在仍是行业最好的时代”

《出版人》:海豚传媒近期带领图书达人去德国泰斯洛芙出版社溯源,这释放了什么信号?未来在溯源上还会做更多的事情吗?


夏顺华:去海外出版社溯源,源于海豚始终坚持做高品质内容的追求。泰斯洛芙等国际知名出版社的成功,正源于他们对内容品质的极致追求,这和海豚传媒坚持的理念是一致的。

 

未来我们还会开展更多溯源活动,要让国内的图书达人和读者看到,什么才是真正好的童书,什么是用心做内容的态度。这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行业责任的体现。

 

《出版人》:在当前的局势下,海豚传媒如何看待少儿出版“走出去”这件事?


夏顺华:我们要正确理解“走出去”的含义。真正的“走出去”并不是简单地把书卖到国外,而是要让我们的内容获得全球的认可。

教育是一个大工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要沉下心来,真正去研究儿童教育的本质。我们要练好内功,把内容做好。出版不能守旧,要创新,要开放,要与时代同步。只有这样,我们的出版才能真正“走出去”,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多年来,海豚传媒希望为中国孩子的成长积蓄力量,能够培养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要用未来的眼光看今天,为儿童设置一个美好的成长蓝图。

 

《出版人》:面对近年来政策、行业、渠道等种种不确定性,海豚传媒是如何坚持自身理念的?在“守”与“变”之间,哪些是海豚传媒始终坚持的,哪些是求新求变的?


夏顺华:20多年来,海豚始终秉持“爱孩子”的初心,秉持“敬畏生命,尊重儿童”“精英教育,成功导向”的教育理念,这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变的是我们不会固守传统的出版模式。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是传统出版行业从业者,我是教育产业工作者,海豚想成为的是中国领先的儿童教育集团。

我们的变革方向是打造精英化团队。最近我在研究“单元合伙”模式,简单说就是我们提供完整的交互系统、供应链和分配体系,合作伙伴只要按体系执行就能实现转化。我希望未来我们输出的不是产品,而是一套盈利模型。

 

《出版人》:从绘本到书店、幼儿园、点读笔、阅读机,海豚传媒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做书的公司,您也说过“我不是做出版的,我是做产业的,我是做儿童产业的”。您认为当下一家图书公司的成功,应该从哪些维度去评价?

夏顺华:在我看来,评价一家图书公司是否成功,不能仅仅看它的销量和利润,更需要审视三个维度:第一,它是否真正懂孩子,这是最重要的基石,一个不了解孩子的公司,其产品很可能会伤害孩子。第二,它是否具备创新精神,能否与时俱进。第三,它是否拥有社会责任感,是否在向用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海豚传媒未来的方向非常明确,就是打造一个以优质内容为核心的多元化儿童教育产业。我判断传统出版的市场空间将越来越有限,因此我们的战略重心也会转移。一个明确的信号是,从今年开始,我们会逐步减少参加传统图书展会,转而更多地参与科技展这类展会,因为我们重点发展的方向将会是数字化。


《出版人》:2023年在采访时,您说当下是这个行业最好的时代,现在这个想法有变化吗?


夏顺华:我的想法没有变化,现在仍然是这个行业最好的时代,风口就在眼前,但是书业人的改变还不够。

一波波的技术浪潮对出版业的冲击是巨大的。但为什么整个行业看上去却“难以撼动”?最核心的原因是“钱来得太快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依然能带来相当可观的利润。这种安逸的现状让很多人固守“我为什么要变”的心态,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我始终认为,未来的教育一定会与科技深度融合,孩子不会被困在陈旧的学习模式里。少儿出版未来的发展趋势很明显,纸质出版一定会慢慢被数字化产品代替。

 

 


分享到:
0